“賽博”灣區 未來已來

來源:澳門國際瑞和文化產權交易所發佈日期:2025-08-08 16:13:36

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在智能機器人、生物制造、商業航天等前沿領域頻頻傳來突破性進展,這是大灣區在托舉未來産業的系統性實踐的成果,也是大灣區在未來産業含“新”量十足的探索。憑借獨特的區位優勢、雄厚的産業基礎和開放包容的發展環境,粵港澳大灣區新質生産力正加速向“高精尖”攀升,不斷孕育新動能、展現新作爲。

 

智能機器人

 

粵港澳大灣區研發能力突出、工業制造基礎雄厚,爲人形機器人産業發展提供了沃土。近年來,大灣區機器人産業發展蓬勃。深圳目前擁有5.11萬家機器人相關企業,數量穩居全國首位。廣州著力打造全場景“機器人之城”,2024年服務機器人産量同比增長22%。東莞市裝備制造業産值達5000億元,機器人生産制造企業近4700家。聚焦到産品,大灣區産的機器人也火到國外,衆擎機器人的壹款身高壹米三左右的雙足機器人,被網友稱爲“走路最像人”的機器人,未來會在商業、交通、康養等各方面落地應用。

 

 

商業航天

 

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已初步形成商業航天的全産業鏈。中科宇航、吉利航天等航天航空領域的獨角獸企業落戶廣州南沙區,不僅推動國內首個全産業鏈精益化、數字化、智慧化的商業航天産業化基地投産運營,還帶動了宇航動力研發、衛星研發、火箭衛星測控等上下遊關聯産業鏈在廣州彙集。6月11日力箭二號液體運載火箭壹級動力系統試車任務在中科宇航液體動力系統試驗中心取得圓滿成功。5月21日力箭壹號遙七運載火箭發射升空。這些試驗折射出粵港澳大灣區商業航天産業蓬勃發展的強勁勢頭。

 

生物制造

 

生物科技和生物制造是推動醫藥、化工、能源等産業重構和綠色轉型的重要手段,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重要支撐。大灣區建好用好合成生物、國家基因庫等設施,打造國家生物制造産業創新中心,有利于大灣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深圳國家基因庫是服務于國家戰略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之壹,主要存儲生物資源和基因數據、讀取遺傳信息。現存有植物標本資源842種、微生物資源7969種、動物資源58種,能夠有效保護、開發、利用遺傳資源,支撐生命科學研究和生物産業創新發展。

 

超導材料

 

超導材料,常被比喻爲電力高速公路上的“零能耗跑車”。當電流通過超導材料時,完全不會産生損耗,因此,它被廣泛視爲具有顛覆性的技術前景。2025年2月18日,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院士領銜的南方科技大學、粵港澳大灣區量子科學中心與清華大學聯合組成的研究團隊在常壓環境下實現了鎳氧化物材料的高溫超導電性,這壹發現爲解決高溫超導機理的科學難題提供了全新突破口。本次科研突破凸顯了以粵港澳大灣區爲代表的國産自主可控科研設備對前沿科研創新的支撐能力。

 

當前,廣東正積極布局核聚變、生物質能、可燃冰等未來能源産業,持續推進能源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又稱“人造太陽”計劃,中國承擔了關鍵部件的研制任務。2024年11月,該計劃的首批重要的模塊由廣州南沙發往法國。可控核聚變具有無限、經濟、清潔等諸多優點,是解決能源及環境問題的重要途徑之壹。2025年2月28日,冷泉生態系統研究裝置項目在南沙啓動建設,該裝置將對冷泉生態系統發育機制展開研究,並解決“可燃冰”的綠色開發等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