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壹季度,粵港澳大灣區港口群的外貿貨物和集裝箱吞吐量呈現積極的增長態勢,尤其是面向共建“壹帶壹路”國家的進出口成爲重要支撐,折射出中國開放程度最高區域之壹的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韌性和活力。
作爲“壹帶壹路”倡議的重要節點和華南最大的綜合性主樞紐港,廣州港在今年壹季度完成的外貿貨物和外貿集裝箱吞吐量分別同比增長了16.88%和22.48%。
“近年來,中國與共建‘壹帶壹路’國家和地區的外貿貨物運輸需求不斷增加,帶動廣州港外貿貨物和外貿集裝箱吞吐量持續上升。”廣州港集團生産業務部副部長莫斌說,廣州港近兩年不斷開辟新航線,目前在174條國際航線中,有150條航線覆蓋了100多個共建“壹帶壹路”國家和地區。
港口是外貿的“晴雨表”,約九成的中國外貿進出口通過海運完成,廣州港的運營情況折射了中國進出口的新特點。
粵港澳大灣區擁有世界級港口群,廣州港、深圳港和香港港這三個港口的集裝箱吞吐量在2024年均位列全球前13名。
在非洲的街頭巷尾,隨處可見深圳傳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旗下TECNO手機的廣告。長長的汽笛聲中,滿載家電、服裝鞋靴、日用百貨等“廣東制造”的中歐班列常態化地從廣州、深圳等地駛出。海關總署廣東分署的數據顯示,2024年,廣東對共建“壹帶壹路”國家進出口增長9.4%,占廣東進出口總值9.11萬億元人民幣中的近四成。
數據也顯示,過去10年,香港與內地以外的“壹帶壹路”經濟體的貿易額增加近六成,與相關經濟體的貿易額占香港外貿額的43%,反映出“壹帶壹路”倡議爲香港帶來更多機遇,成爲香港經濟增長的新動力。
在粵港澳大灣區,海運和鐵路搭建起了中國企業聯通“壹帶壹路”國家和地區的物流大通道。大灣區港口群也通過海鐵聯運、水水聯運等多式聯運,將港口服務功能拓展到中國的內陸和內河。
粵港澳大灣區已建成全球領先的港口群,並通過多式聯運連通內陸腹地,“內通外聯”的輻射帶動作用不斷增強,並創造了新的經濟通道,引發區域經濟重構,提速“壹帶壹路”國家經貿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