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粵港澳大灣區自建設以來,區域內各地優勢不斷融合,呈現‘車暢、人興、財旺’的景象。”正在此間參加全國兩會的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陳勇認爲,大灣區發展成果不斷湧現,正朝著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高質量發展典範目標闊步邁進。
政府工作報告連續9年關注粵港澳大灣區,今年報告中更是對大灣區發展提出了提升“創新能力和輻射帶動作用”的進壹步要求。
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6周年之際,兩會上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代表委員們圍繞大灣區如何更好打造“硬聯通”“軟聯通”“心聯通”積極建言獻策。
“從根本上說,大灣區要努力實現更高程度的壹體化。”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吳秋北說,這需要人流、物流、資金流的高效流通,以及灣區內機制體制的銜接。“補齊相關短板,大灣區就能發揮更大作用。”
港珠澳大橋客流車流頻創新高、廣深港高鐵建成通車、世界級跨海工程深中通道建成開通……澳區全國政協委員吳志良認爲,近年來,大灣區城市群基礎設施“硬聯通”爲區內壹體化發展暢通了“大動脈”。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呂耀東期待大灣區內地城市與港澳更好“雙向奔赴”。他建議,應繼續提升通關便利度,“這將爲港澳乃至整個大灣區的旅遊等産業發展注入更多活力”。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文穎怡認爲,香港需進壹步發揮“超級聯系人”角色,善用“壹國兩制”優勢及海外商業網絡和國際化專業服務團隊,與內地民營企業“拼船出海”,打造更多“中國品牌”。
“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連續5年被世界知識産權組織評爲全球創新指數第二名。全國政協常委施榮懷認爲,創新已成爲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大灣區內部的産學研合作需加速推進。
“香港高校資源豐富,但科研成果轉化爲實際生産力、産品、服務的能力仍有待提升。”施榮懷表示,大灣區內深圳、廣州等地高新制造業發達,香港可與這些地區加強合作、強強聯手,將基礎研究高效轉化爲創新成果。
“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動實踐中,粵港澳三地緊抓機遇,以規則銜接破題、以科技創新爲引擎,高質量發展壹定會不斷取得新成績。”吳秋北對大灣區的未來信心十足,“壹個活力四射、百姓富足、輻射周邊的國際壹流灣區正向我們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