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典型案例(第三批)新聞發布會召開,會上公布了第三批、共16個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典型案例,向社會各界介紹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的最新進展。在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的推動下,如今粵港澳三地的人、車、物、資金往來愈加便捷與頻繁,壹個更加“流動”的大灣區加速成形。
讓要素持續地流動
市場壹體化的基礎,是人、物、信息、資金等生産要素能夠在不同區域間自由流動。記者統計發現,三批案例中共有14個案例涉及要素跨境流動,其中,7個聚焦于突破要素流動堵點,7個著力于降低要素流動成本。
促進要素流動的5種模式
身處“壹國兩制”交彙點,“流動的大灣區”離不開求同存異。也就是說,要在承認和尊重三地制度差異的基礎上,實現規則機制有機靈活地銜接、對接,而非簡單粗暴地統壹,這考驗著各方智慧。
重大平台闖關探路
改革,往往先從局部突破,繼而帶動全局。作爲壹項前所未有的改革探索,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在哪些區域先行壹步?
廣州、深圳是大灣區的中心城市、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珠海是重要節點城市;橫琴、前海、南沙、河套四大平台要充分發揮其在進壹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合作中的試驗示範作用,拓展港澳發展空間,推動公共服務合作共享,引領帶動粵港澳全面合作。
“流動的大灣區”帶來了什麽?
港珠澳大橋車流量增長90%、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澳資企業較3年前增長44%、“港澳藥械通”引進港澳已上市藥械品種增加到79種……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的成效,不僅關乎大灣區居民的幸福感、歸屬感,更關乎大灣區市場壹體化的未來。
再如備受關注的“港車北上”“澳車北上”政策實施以來,推動港珠澳大橋人流、車流突破曆史新高,催生出港澳居民現象級的“北上”熱潮。三地居民心更近了,大灣區消費市場更火熱了。數據顯示,2024年,香港居民約有8191萬人次北上,較去年增加50%,消費總金額近557億元,較去年增加近200億元。
“接下來,將以全面深化改革爲根本動力,聚焦要素跨境流動、營商環境、民生融合、重大合作平台等規則銜接重點領域,推動實施更多創造型、引領型改革舉措,不斷提升大灣區市場壹體化水平,同時在實踐中不斷摸索、不斷總結,力爭形成更多行之有效的工作經驗和方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