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錨定“壹點兩地”推動全面深化改革

來源:澳門國際瑞和文化產權交易所發佈日期:2025-01-03 10:02:37

202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赴廣東考察時,賦予粵港澳大灣區“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戰略定位。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強化規則銜接、機制對接。

 

相比其他國際灣區,粵港澳大灣區在“壹國兩制”框架下,涉及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三種法律制度。發揮粵港澳三地優勢,弘揚“敢闖敢試”精神,加快建設經濟高度協同、規則深度銜接的制度體系,成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重要使命。

 

錨定“壹點兩地”戰略定位,粵港澳三地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持續將“制度之異”轉化爲“制度之利”。伴隨壹項項重大改革舉措加速出台,壹幅國際壹流灣區的壯美圖景正在徐徐展開。

 

銜接、對接,改革推動制度型開放

 

截至今年9月,有近500名港澳法律人士通過內地司法考試取得粵港澳大灣區律師證書,可以在大灣區內地九市執業。何君堯說:“港澳律師參與內地司法實踐,與內地律師雙向學習,可以搭建起壹座聯系不同法律體系的‘看不見的橋梁’。”

 

標准通、市場通。

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標准化處處長鄭文濤說:“‘壹個標准,灣區通行’,有利于企業降低成本,闖蕩更大的市場,促進互融互通,向産業化、國際化邁進。”

 

 

突破難點、堵點,改革激發創新動能

 

當前,廣東正在加快構建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突破堵點、難點促進科研資源跨區域合作。在重大項目申報上,破除人才、資金、技術等跨境流動的壁壘,項目面向港澳科研機構開放;推動組建超30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超算中心等重點科技基礎設施三地共享;“港澳高校—港澳科研成果—珠三角轉化”的科技産業協同發展模式逐步形成。

 

金融市場加速互聯互通。

 

粵港澳三地金融市場相對獨立,隨著“深港通”、債券通“南向通”、“跨境理財通”等措施落地實施,人民幣成爲粵港澳跨境收支第壹大結算貨幣。

 

搭建重大合作平台,發揮創新示範引領作用。

 

今年3月,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正式封關運行,在橫琴口岸,車輛最快2分鍾、行人最快20秒就可通關往來琴澳。

 

在前海,壹項項改革紮實落地,目前已累計推出制度創新成果882項,其中101項在全國複制推廣。

 

在南沙,開發建設全面鋪開,開放能級不斷提升,已制定並形成了350項重大改革事項清單。

 

加速構建優質生活圈,共享改革成果

 

近年來,粵港澳三地發揮各自優勢,共建粵港澳大灣區技能人才評價規範,不斷拓展“壹試多證”合作範圍及培養層次,已經開展“壹試多證”考試的工種包括維修電工、設施管理師、插花員、物業管理員等。

 

隨著港澳青年在內地就業創業支持政策不斷完善,大灣區(內地)事業單位公開招聘港澳居民、港澳專業技術人員跨境執業等方面不斷取得突破,港澳居民生活事業發展有了新選擇。

 

數據顯示,目前超20萬名港澳居民在粵工作發展,港澳居民在粵參加養老、失業、工傷保險超過34萬人次,融合發展、共建灣區已成爲三地居民的普遍共識。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實施5年來,粵港澳三地在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領域的合作不斷加深,壹個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正加速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