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香港“發展低空經濟工作組”召開首次會議,討論香港低空經濟整體發展策略和工作計劃,並探討大灣區內跨境低空飛行等工作方向,標志著粵港澳大灣區低空經濟融合發展迎來新契機。
合作新風向:新興産業
當前,香港經濟以服務業爲主,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90%,制造業增加值僅占1%,遠低于同爲“亞洲四小龍”的台灣、韓國和新加坡。實體經濟是服務業發展的基礎,香港高端服務産業因缺乏內生實體經濟支撐,面臨的競爭壓力不斷增大。
爲扭轉局面,近年來香港加快推動工業化發展,並在2022年的《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中首次提出“推進香港新型工業化”,明確2032年香港制造業占本地GDP比重從1%提升至5%的目標。同時,結合國家“十四五”規劃的産業發展方向以及香港科研實力、“超級聯系人”等比較優勢,提出重點發展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先進制造與新能源科技等産業。
合作新底氣:規模已具備
以最近發展得熱火朝天的低空經濟爲例,今年以來,粵港已陸續開展多項合作。7月,億航智能(廣州)與冠忠智慧出行有限公司(香港)簽訂采購和運營合作協議;9月,南航廣州至香港直升機跨境航線開通;11月,低空産業聯盟粵港澳大灣區分盟正式成立……有觀點認爲,粵港澳大灣區低空經濟發展已具備明顯的領先優勢,更代表著全國低空經濟發展的趨勢,正在加速打造我國低空經濟産業高地。
在數字經濟領域,粵港合作發展同樣底氣十足。目前,廣州、深圳、佛山、東莞、香港5座城市數字經濟規模均超過千億元,其中深圳更是突破萬億元,累計擁有數字經濟核心領域的優質企業約27600家。
合作新思維:培育産業新賽道
基礎有了,方向也有了,那麽大灣區應該如何進壹步協同推進新興産業發展呢?
業界在突破粵港澳數據跨境流通障礙、推動大灣區數字經濟發展方面也有較高期待。廣州産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羅俊伏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認爲,粵港澳數據跨境流通制度規則與政策體系尚未健全,體制機制差異造成的矛盾仍待解決。希望政府可以加快完善數據流通規則體系和運營機制,進壹步落實《數據出境安全評估辦法》《數據出境安全評估申報指南》,明確數據跨境流通的範圍、條件、程序和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