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公開發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5年多以來,粵港澳大灣區內軟硬聯通正不斷拓展,科創産業加速發展,青年英才齊聚共創,宜居宜業宜遊的世界級灣區正朝著既定目標形成。
5年多以來,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增長了3.2萬億元,在2023年突破14萬億元,成爲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壹。廣東以珠三角爲主陣地,舉全省之力縱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支持鼓勵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讓大灣區這壹新時代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新嘗試和推動“壹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不斷取得豐碩成果。
圓夢橋繪出同心圓
2018年10月,“世紀工程”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這座“圓夢橋”創下多項世界之最,同時將粵港澳三地緊緊相連。
壹個國家、兩種制度、三種貨幣、三個關稅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在國際上沒有先例。過去五年來,大灣區實現了粵港澳跨境信用報告標准互認、質量認證規則銜接,深入實施“灣區通”工程,“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運行良好,“互換通”政策落地實施。“灣區標准”已覆蓋32個領域的183項,“灣區認證”首批15個項目已經落地。
科創灣區協同發展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面積3.02平方公裏,已聚集了160余個科創項目推進和落地。機器人、自動駕駛、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企業選址落戶,深港澳芯片聯合研究院、澳門大學集成電路微電子研究院、鲲雲科技等科研院所、科創企業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項目成果斐然。
低空經濟、智能機器人、量子信息等未來産業孵化和加速行動已在大灣區布局推進。廣東省科學技術廳相關負責人說,廣東正與香港創新科技署、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組織實施科技創新聯合資助計劃,支持粵港澳三地創新主體共同攻克關鍵核心技術,開展技術研發及成果産業化合作。
青年共摹灣區藍圖
日前,來自中山大學、香港大學、深圳大學等高校,專注幹細胞、腦機結合、生物傳感等前沿領域的青年科學家來到東莞松山湖,與大灣區企業技術需求對接,爲未來的行業發展埋下壹顆顆種子。
大灣區內地城市試點實施往來港澳人才簽注政策已獲批准,傑出人才、科研人才、文教人才等6類內地人才可申辦往來港澳人才簽注。截至去年底,近1萬名內地人才通過往來港澳人才簽注來港。北上方面,已有約9000宗申請獲批。
在廣東堅持“制造業當家”和香港推動“新型工業化”的背景下,粵港澳三地融合加速,背靠廣東的制造業産業集群和港澳的創新優勢,大灣區的“半小時科研圈”爲青年的發展提供得天獨厚的優勢。
“人才是發展的第壹動力。”香港特區政府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說,期待更多青年人才到大灣區來、在大灣區流動起來,讓粵港澳大灣區從人才高地向創新高地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