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5周年。五年來,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新增3.2萬億元;研發經費支出新增超1800億元;大灣區內地9市進出口總額接近40萬億元……這個世界最年輕的大灣區交出了壹份沈甸甸的“成績單”。
如今,粵港澳大灣區站在新的起點,怎麽在區域合作與協同發展中催生更多新質生産力,發揮大灣區文化融合的魅力?
共建人文灣區推動文化繁榮發展
五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在經濟、科技、交通等方面的融合顯著成就數不勝數。隨著多項優惠政策的紅利釋放,“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等創新要素正不斷向大灣區彙聚,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南沙大橋、贛深高鐵、廣汕高鐵等開通運營,爲大灣區居民往來提供更多便利。
新質生産力賦能文化融合
灣區“同源”元素跨越空間
“新質生産力可以賦能粵港澳大灣區的文化融合。”羅昕向記者談到,深圳、香港、廣州、佛山等城市具有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和曆史文化底蘊。基于獨特的曆史與地理條件,嶺南大地文化燦爛悠久,廣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華僑文化、粵商文化等都是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融合的“富礦”。
形成規則機制優化銜接
共建共治灣區智慧城市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的“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這壹KPI正初見成效。橫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建設以及光明、松山湖、南沙三大科學城相繼落地,大灣區的戰略性新興産業企業、上市公司、獨角獸企業、“小巨人”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等展現新質生産力的科創企業數量、質量在全國乃至全球領先。
下壹步,要在共商共建共享體制機制下,通過規則機制優化銜接,積極推動解決各種阻礙新質生産力發揮作用的管理壁壘問題。
同時,要依靠市場機制和政府指導,立足于大灣區壹體化發展,共建共治灣區智慧城市、産業大腦及公共數據池等,推動大灣區城市系統互聯互通,建立資源節約、結構合理、差異發展、協同高效的大灣區發展生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