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粵港澳多領域合作 推動都市圈壹體化發展

來源:澳門國際瑞和文化產權交易所發佈日期:2024-01-30 18:13:46

“吸引更多港澳青少年來內地學習、就業、生活”“深化粵港澳三地醫療人才交流”“抓住高水平推進五大都市圈建設機遇,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今年的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做實粵港澳大灣區“壹點兩地”全新定位。大會期間,不少來自粵港澳大灣區的代表在感到振奮之余,聚焦報告中關于“全力打造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的部署,立足自身領域,結合自己所在城市發展情況分享觀點、提出建議,共同爲加快建設世界級的大灣區、發展最好的大灣區獻計出力。

持續推進三地民生領域合作

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從粵港澳三地發展所需、民生所盼出發,持續推進就業、教育、醫療、社保等領域合作,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吸引更多港澳青少年來內地學習、就業、生活,促進粵港澳青少年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有助于增強他們對祖國的向心力。省人大代表、廣州市穗港澳青少年交流中心主任翁浩潔介紹,近年來廣州市實施“百企千人”港澳台大學生實習計劃,累計發動了1388家企業,提供6258個實習崗位;累計有5256名港澳台生報名實習,1209人上崗完成實習。去年,廣州開展了“青春同心來廣州”——港澳青年知行灣區人文交流系列活動,翁浩潔也帶領團隊接待了66個港澳交流團,共計5788名港澳青年參加交流活動,推動香港城市大學等把交流工作納入年度工作計劃。

“不過,目前大灣區青少年交流主要是港澳青年來粵參觀爲主,我建議建立粵港澳青少年雙向交流的工作機制,推動內地青少年積極前往港澳回訪,鞏固和升華友誼。”他說,對于樂團、體育團體等主題特色鮮明的青少年團體,可以結對長期互訪交流,助力促進粵港澳青少年交流工作高質量發展。

締結“姊妹學校”是推動粵港澳教育合作發展的重要途徑之壹。目前,粵港澳“姊妹學校”已增至1455對。省人大代表、深圳外國語學校(集團)灣區學校執行校長劉佳表示,今年各結對學校之間都將在管理、師生、課程等多方面開展深度合作和互訪,大灣區教育人才交流互訪的渠道將進壹步拓寬。

劉佳認爲,可以讓大灣區更多基礎教育階段和高中階段的孩子通過實地走訪科技企業等方式,接觸到前沿的科學技術,了解科技創新發展方向,“這對培養孩子的創新思維能力至關重要”。

近年來,“健康灣區”建設不斷推進,粵港澳三地醫療衛生合作持續深入。省人大代表,省第二人民醫院(省衛生應急醫院)黨委委員、副院長劉紅梅說,去年“粵港傳染病與感染控制交流項目”在省二醫啓動,“類似的交流活動,能爲兩地醫療專業人員提供熟悉彼此工作環境的機會,同時也促進了先進經驗和技術的共享。”她建議,今後可以組織更多中長期的交流培訓計劃,持續深化粵港澳三地醫療人才交流。

抓住高水平推進五大都市圈建設機遇

去年,廣東發布了廣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都市圈發展規劃。今年的省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到,要高水平推進五大都市圈建設,形成區域互補、協調發展新優勢。

“高水平推進五大都市圈建設,對于中山來說是壹個非常好的發展機遇,也有助于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省人大代表、中山火炬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嶽巧雲建議,中山應努力提高城市競爭力,加大産業科技創新投入,鼓勵産業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産業科技成果應用;增大對教育、人才的投入,加強和大院大所的合作,爲高科技人才提供發展平台;注重技術技能人才的引、培、留、用,爲産業科技成果落地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