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金融加速度 數字創新拉動國際財會人才潛量市場

來源:澳門國際瑞和文化產權交易所發佈日期:2023-05-09 10:02:03

根據粵港澳統計部門最新發布的2022年經濟運行數據,粵港澳大灣區GDP總量已經超過1.89萬億美元,占中國當年GDP的10.51%。

 

工銀亞洲候任董事長劉亞干在AICPA & CIMA 國際註冊專業會計師公會近期舉辦的 「2023 CGMA大灣區全球財金人才峰會中表示,粵港澳大灣區跟長三角、京津冀、成渝不同之處在於,前者在資本市場互聯互通、金融基礎設施聯通、跨境領域內進展良好,日趨成熟。

 

劉亞干稱,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背後蘊含的一個問題是,需要何種人才隊伍支撐該區域的發展。「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助力國際金融樞紐建設,但同時為國際金融樞紐創新建設提出更高要求。」其說,在此背景下,商業銀行數字化轉型成為灣區數字經濟發展和國際金融樞紐建設重要內容,

 

「數字經濟發展對於商業銀行及人才至關重要。」劉亞干補充,而目前數字經濟發展面臨最主要的問題是人才短缺。

 

FCMA, CGMA, AICPA & CIMA 國際註冊專業會計師公會北亞區總裁李穎稱,灣區擁有着開放、創新與發達的國際網絡,未來發展空間巨大。但與世界其他地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人才比重偏低。就高等教育人口數量而言,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高等教育人口比重均逾40%。

 

李穎說,國際化程度衡量標準之一就是國際人才占常住人口比例。國際人才占常住比例約為3.3%,其中發達國家可達到10%。「然而,目前除香港稍高外,大灣區其他城市平均不及1%,有很強的國際人才需求。」其補充,在中英雙方簽署《關於合作開展國際專業人才交流與職業教育培訓諒解備忘錄》的大背景下,公會和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基金會在去年啟動DMA數字化會計管理項目,該項目作為中英數字化人才引智和培養的階段性成果,期盼它能賦能進大灣區金融業發展以及人才發展。

 

香港特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浩濂稱,會計是市場經濟體系的基礎設施和國際通用商業語言,也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和促成市場國際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該機構一直與會財局和香港會計師公會保持緊密聯繫,推動香港會計師人才發展。香港會計事業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非常重要的角色,而粵港澳大灣區是最佳切入點。

 

三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共培育超過6萬家高新技術企業,同時啟動超過30個科技合作資助項目,推動國際中醫藥、新藥技術創新中心在橫琴落地。安永華南區主管合伙人黃寅表示,與美國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日本東京灣區相比,從經濟總量看,預計粵港澳大灣區在不久將來就躍為第一。但一個更為重要的考量是,如何在達至GDP第一名的同時確保高質量發展。

 

黃寅認為,大灣區也被定為經濟結構調整先行者,也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預估在大灣區投資的需求會越來越大,相應對人才的需求也會越來越大,包括數字人才、財金人才,其將在粵港澳大灣區未來創新發展中發揮突出作用。

 

黃寅稱,灣區金融合作在數個方面值得期待,其中包括:進一步探索數字人民幣使用場景,推動跨境貿易和投融資便利;進一步完善跨境理財相關的信息安全、稅制等,促進資金雙向流動;進一步推進灣區金融市場,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以及金融領域相關環節互聯互通,提升灣區內的跨境專業服務水平,以及提升科技金融創新服務能力,和加強灣區內金融監管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