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數字金融潛力巨大

來源:澳門國際瑞和文化產權交易所發佈日期:2023-03-14 11:03:52

2月25日,明珠灣金融峰會(2023)在廣州市南沙區舉辦,本次峰會由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即CF40)和中國金融四十人研究院聯合主辦,會上發布了《粵港澳大灣區數字金融的發展機遇、挑戰與前景》(以下簡稱《報告》)。

 

《報告》指出,數字金融是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公司利用數字技術實現融資、支付、投資和其它的新型金融業務模式。通過結合場景、數據和金融創新,數字金融有助於補足傳統金融服務的短板,充分發揮「成本低、速度快、覆蓋廣」的優勢,降低金融服務門檻和服務成本,改善中小微企業的融資環境,更有效地服務普惠金融主體。

 

結合調研結果與多方數據,《報告》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在發展數字金融上具有技術、資源、制度三大優勢,發展數字金融的潛力巨大,大灣區要發揮本地優勢,抓住數字金融的發展機遇。

 

《報告》還指出,面向未來,大灣區的數字金融在應對如何促進創新以及如何推動融合方面,可考慮如下三個發展方向:

 

一是在推動普惠金融的基礎上支持科技創新。科創企業具有高成長、高風險、高收益、輕資產等特點,融資需求總體呈現出融資規模小,融資渠道少、持續性強、時效性強等特徵。數字金融可以有效彌補傳統金融體系在解決信息不對稱方面的不足,緩解科創企業的融資難問題。此外,還可進一步探索數字金融賦能股權市場的路徑和業務模式。

 

二是在發展消費金融的基礎上推動產業金融。大灣區數字金融未來可考慮更多對企業客戶的服務。在新一代數字科技的支撐和引領下,以數據為關鍵要素,以價值釋放為核心,以數據賦能為主線,擴大企業服務範圍,推進產業金融發展,打造全方位產業金融服務方案。

 

三是在發展境內業務的基礎上擴展跨境互聯互通。可從技術、貨幣和制度三個角度展開。在技術型融合方面,針對數據跨境互通這一關鍵問題,推動統一數據跨境流動相關標準、發展區塊鏈和隱私計算技術等相關數字技術;在貨幣型融合方面,憑藉區位優勢,大灣區可以加強支撐數字人民幣「走出去」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和頂層設計,並提供更多數字人民幣跨境支付應用場景;在制度型融合方面,可從加強相關機構協調不同區域的制度理解和執行入手。同時,還需要設置一套類似於宏觀審慎政策的體系框架,在實現穩健開放的同時,保障金融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