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國際機構預計,2022年亞洲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經濟增速顯著高於全球和發達經濟體的預測增速。展望2023年,亞洲經濟增長面臨幾大挑戰:美歐經濟增長放緩帶來的出口增長困難,烏克蘭危機長期化帶來的大宗商品價格高位運行,地緣政治問題所帶來的不必要干擾等。儘管如此,亞洲經濟仍將展現其增長底氣和韌性。
面對2022年全球性高通脹、烏克蘭危機和新冠疫情等衝擊,亞洲仍是世界經濟中最耀眼的增長明星之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布最新一期的《世界經濟展望》,預計亞洲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2022年的經濟增速為4.4%,仍顯著高於全球3.2%和發達經濟體2.4%的預測經濟增速。展望2023年,儘管面臨外部需求減弱、大宗商品價格高企和國際形勢動盪等潛在挑戰,亞洲經濟或仍將展現其增長底氣和韌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亞洲開發銀行對亞洲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2023年的經濟增長預測分別為4.9%和4.6%,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預測亞洲主要新興市場經濟體將貢獻2023年全球生產總值增長的約75%。特別是,中國防疫政策調整和經濟總體回升,將給亞洲經濟增長注入巨大的新動能,預計各大機構都將調高對2023年亞洲經濟增長的預測。
2023年亞洲經濟增長最大的底氣無疑來自中國。2023年,中國將會更好地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隨着各項疫情防控措施的調整,經過一段時間的過渡後,沉寂3年的消費需求有望逐步啟動,社會消費品零售增速預計將會大幅超過過去3年的平均增速。投資需求方面,在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等激勵下,基礎設施投資和製造業投資有望保持2022年的增長態勢,令人擔憂的房地產開發投資預計將在2023年上半年完成築底後溫和復甦。保持了2年較好增長勢頭的進出口貿易,雖面臨諸多外部環境不確定的挑戰,也迎來了跨境人員流動增強、跨境商品檢驗檢疫效率提升等利好,應能保持大體穩定。摩根士丹利在2022年12月中旬將中國2023年的經濟增速預測值從之前的5%上調至5.4%,充分顯示了對2023年中國經濟增長的信心。作為亞洲最大的經濟體,中國經濟增長的回升不僅直接拉升了亞洲經濟增速,更為亞洲和世界各國創造了巨大的新需求,給各國商品出口、旅遊復甦、投資收益等帶來巨大的增長機遇,價穩質優的中國製造商品也為各國抗擊嚴重通貨膨脹注入充足的信心。
2023年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因其良好的經濟基本面,有底氣保持較高增長勢頭。東盟各國受益於自身充裕的勞動力資源和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塑帶來的投資機會,正處於經濟快速增長的通道。2023年,東盟主要國家經濟增長的內部條件沒有發生負面變化,主要挑戰在於歐美經濟趨緩帶來的出口放慢和全球金融環境收緊帶來的金融衝擊。但是,中國經濟的回升會給東盟商品出口、投資和旅遊等帶來新的紅利,起到一定的對沖作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23年東盟五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和越南)的經濟增速為4.9%,在考慮近期中國的政策調整後,應能上調至5%以上。
南亞的印度在度過新冠疫情的困難期後,迅速恢復了經濟的高速增長。印度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源於服務業和出口的高增長。印度近期製造業和採礦業增長乏力,但消費者信心、電力供應和採購經理指數等指標都好於預期,各機構都看好印度2023年的增長前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亞洲開發銀行和摩根士丹利分別給予印度2023財年6.1%、7.2%和6.2%的增長預測。緩解通脹問題是南亞國家2023年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
西亞主要國家在油氣能源價格走高的2022年取得了不錯的增長表現,比如沙特阿拉伯2022年的增速將超過7%。2023年在烏克蘭危機長期化背景下,能源價格仍可能維持高位,且西亞各國的經濟轉型政策效果將逐步顯現,2023年仍有望取得一個高於世界平均水平的穩定增速。
日本和韓國除了老齡化嚴重等長期問題,還面臨企業成本上漲、公共債務擴大和出口增長遇阻等中短期問題。如不能排除外部政治干擾,積極與亞洲各國開展務實經濟合作,其2023年經濟增長將面臨較多挑戰。亞洲開發銀行對日本和韓國2023年的增長預測分別為1.3%和1.5%。
2023年亞洲經濟增長也面臨着三大挑戰,但亞洲地區擁有極強的韌性,或許能順利克服這些難題。
一是美歐經濟增長放緩帶來的出口增長困難。受供需兩方面因素影響,美國和歐洲正經歷幾十年來最嚴重的通貨膨脹,美歐貨幣當局採取少有的緊縮貨幣政策穩定物價,卻不可避免地降低了總需求,使經濟衰退概率大增,也給高度依賴出口的亞洲經濟帶來巨大壓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23年美國和歐元區的經濟增速分別只有1.0%和0.5%。不過,美歐高通脹在2022年底逐步見頂回落,2023年貨幣政策進一步收緊的空間有限,市場焦慮有所緩解。此外,中國經濟回升會給亞洲各國出口帶來新增長點,特別是在《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等區域一體化機製作用下,亞洲內部大市場的重要性將逐步提高。
二是烏克蘭危機長期化帶來的大宗商品價格高位運行。2022年烏克蘭危機將能源和糧食等大宗商品的全球價格推至高位,企業生產成本上升使各國面臨極大的通脹壓力。烏克蘭危機呈現的長期化趨勢可能會使大宗商品價格繼續保持高位運行,對亞洲各國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構成衝擊。但亞洲內部能源合作和交易較為發達,對俄羅斯能源依賴相對較低,且本身種植大量小麥,水稻在糧食中的占比較高,大多數國家在烏克蘭危機中的政治立場中立,受俄烏衝突的直接影響較小。但也要警惕烏克蘭危機可能的擴大化對亞洲經濟增長造成的間接影響。
三是地緣政治問題給亞洲經濟增長帶來的不必要干擾。美國正致力於開展大國競爭戰略,積極在亞洲操弄、炒作地緣政治議題,試圖挑撥亞洲國家間的關係,分裂亞洲經濟一體化合作,給亞洲經濟增長製造額外干擾。但絕大多數亞洲國家聚焦發展與合作,無意選邊站,更不可能為域外國家的一己之私犧牲自己的大好發展前景。經過幾十年努力,亞洲各國已形成高度的政治互信,並在此基礎上打造了諸多高水平的經貿合作體系。比如RCEP以及最新建立的中國與海合會戰略夥伴關係等都是亞洲全方位合作的典範。亞洲有能力、有韌性為持續的經濟增長創造良好的合作環境和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