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重振經濟難度不小

來源:澳門國際瑞和文化產權交易所發佈日期:2023-01-09 10:46:33

美聯儲主席鮑威爾能夠複製前主席「通脹鬥士」沃爾克的成功嗎?美國經濟衰退是否可以避免?以芯片法案為代表的產業政策能否重振美國製造業?目前看來,這幾個問題的答案都不樂觀。積重難返的美國製造業,想依靠一部芯片法案獲得重生並不輕鬆。多數預計美國經濟將萎縮的經濟學家預測這將是一場「淺度」或「溫和」的衰退。


當2023年上半年繼續加息毫無懸念之時,美國經濟將步入衰退的聲音卻不絕於耳,波浪式通脹模式已經若隱若現,而積重難返的製造業,想依靠《2022芯片與科學法案》獲得重生並不輕鬆。


2023年,美聯儲主席鮑威爾能夠複製前主席「通脹鬥士」沃爾克的成功嗎?經濟衰退是否可以避免?以芯片法案為代表的產業政策能否重振美國製造業?


目前看來,答案都不樂觀。


美聯儲2022年加息7次,將基準利率從0%至0.25%區間推高至目前的4.25%至4.50%,達到15年來的最高水平。目前,隨着供應鏈瓶頸緩解,商品價格漲勢可能會迅速放緩,並且房租和其他住房成本也在降低。不過,美聯儲官員擔心勞動力市場過緊,美聯儲已暗示,預計在2024年前不會降息。


20世紀80年代初,時任美聯儲主席沃爾克通過強力加息來壓制高達兩位數的通脹率,在將經濟推入深淵的同時,為美國經濟開啟了大緩和時代。現任美聯儲主席鮑威爾試圖以他為榜樣,平息掉為迎戰新冠疫情捅下的簍子,可惜的是,鮑威爾沒有沃爾克的外部條件。


1978年12月16日,中美兩國發表《中美建交公報》。1979年8月,沃爾克正式就任美聯儲主席,一個急速擴張的全球化時代,為沃爾克打壓通脹提供了堅實的外部條件。


反觀鮑威爾所面對的,不但是一個貨幣濫發的美國,還有一個被特朗普政府「斷舍離」的對外貿易體系。儘管供應鏈恢復了,儘管鮑威爾的決心下了又下,美聯儲2022年12月13日至14日的會議紀要依然稱,金融條件的不必要放鬆,特別是在公眾對美聯儲將如何應對新經濟動態存在誤解的情況下,將使美聯儲在恢復物價穩定方面面臨更複雜局面。


當美國以開放和兼收並蓄的胸懷接納世界的時候,沃爾克治下的美聯儲壓通脹提經濟有底氣。當美國以孤芳自賞、敝帚自珍的態度對待世界的時候,鮑威爾不得不瞻前顧後、畏手畏腳。因此,等待鮑威爾的,恐怕不會是沃爾克加息帶來的大緩和,而是形式各樣的衰退。


近日,與美聯儲直接打交道的23家大型金融機構(被稱為一級交易商,包括了券商和投資銀行)列出了一些警示訊號:美國人正在花掉他們在疫情期間的儲蓄。與此同時,美國房地產市場正在下滑,銀行正在收緊放貸標準,需求已經減弱到接近通常預示衰退的水平。GDP增長將出現下滑。


多數預計美國經濟將萎縮的經濟學家預測這將是一場「淺度」或「溫和」的衰退。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的判斷更支持了這一論點。他認為:「雖然最近兩份月度報告顯示消費價格指數上漲放緩,但我並不認為這就構成了美聯儲進行至少足以避免溫和衰退的大轉向的理由。」薪資增長以及就業情況仍需進一步走弱,才能使通脹的回落脫離暫時性。「我們可能在通脹上有短暫的冷靜期,但我認為這幅度太小且為時過晚。」格林斯潘認為,「過快轉向降息的風險是通脹率可能再次飆升,讓我們又回到原點。這可能會損害美聯儲擔保物價穩定的公信力。僅出於這個原因,我認為美聯儲也不會過早地放鬆政策,除非他們認為這是絕對必要的,例如要防止金融市場陷入混亂。」


可以想見,為應對預計將在今年晚些時候開始的經濟衰退,美國聯邦政府將推出刺激措施,與此同時,美聯儲將降息。


貨幣政策之外,芯片法案是2022年美國政府傾盡全力打造的遏制對手、重振經濟的法案,美國國內對該法案高度關注,源於該法案涉及產業政策,其實質是美國經濟更側重市場道路還是政府規劃的原則性問題。


美國經濟界一直羨慕德國、日本和中國這種能夠通過實施產業政策發展經濟的模式,但是美國內部對產業政策一詞進行了高度政治化,認為推行產業政策就是走社會主義道路,實行市場經濟才是美式資本主義特色。其實,美國自立國伊始,對該問題就爭論不休。如果不是首任財政部長漢密爾頓的堅持,利用產業政策發展製造業並調整稅收制度,今天的美國大概率還是一個賣棉花、玉米、蔗糖和石油的大宗商品生產國。


但是這次美國回歸實施產業政策,重振當年漢密爾頓時代的輝煌希望渺茫。因為時代不同了。


當年美國處於追趕階段,美國業界為了追趕英國,千方百計從英國獲得技術和創新,那些因為從英國帶回技術而發生的「英國的叛國者成為美國的民族英雄」的例子不在少數。現在的美國處於創新前沿,創新來自自由生長,強推產業政策不單是揚短避長,依靠規劃得到的效益也不能快速滿足美國現階段需要。


而在過去幾十年中,美國政府對經濟的高度自由放任,已經部分喪失了細緻規劃有力執行的能力,換句話說,美國政府已經十分缺乏落實產業政策的人力資源和文化氛圍,芯片法案的推出,從形式上滿足了美國業界對產業政策的渴求,這道美食卻不好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