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歐美雙方看重的跨大西洋合作夥伴關係正在「顯出原形」,其所反映的本質恰是美歐間多年來「僕從」與「反僕從」根本性矛盾。這讓歐洲不能不深刻反思:既然是夥伴,為何每次都是「美國點火、歐洲埋單」。
在俄烏衝突背景下,今年前8個月,美國對法國天然氣出口增長421%,僅8月份液化天然氣價格就不可思議地增長了1094%。而歐洲卻在美裹挾下,持續加碼對俄制裁,甚至以「斷腕」氣勢限制俄進口能源,直接誘發歐洲能源供應危機,通脹飆升。歐洲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歐元區9月通脹率已升至9.9%,再刷紀錄。
面對美大撈戰爭紅利,疲於應對各類危機的歐洲仿佛剛剛如夢初醒。當地時間10月21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在歐盟峰會期間抨擊美國在貿易與能源政策上大搞「雙標」,指出「美國在其國內市場降低能源價格,卻以國內價格三倍至四倍溢價出口歐洲天然氣,甚至對某些領域企業的國家補貼已高達80%」。德國副總理兼經濟和氣候保護部長羅伯特·哈貝克暗諷,「歐洲的盟友美國以過高溢價向德國出口天然氣,正在大發『戰爭財』」。
如果說能源上的損失可被辯解為美國盟友的戰術誤傷,那在經貿領域的「趁火打劫」,則使美難掩其大肆收割歐洲紅利的貪婪本質。
面對俄烏衝突引發的能源價格飛漲與通脹高企不下,越來越多的歐洲企業開始向美遷移,涉及製造業多個領域,特別是化學品、電池等能源密集型企業,並帶動歐洲高科技人才外流。荷蘭化學品公司高管評論,「在這種情況下選擇向美遷移是顯而易見的」,而該公司剛剛宣布在美國得克薩斯州擴建一家合成氨工廠。法國經濟部長勒梅爾也曾以汽車行業為例警告:「歐洲必須更好地保護其汽車工業免受主要合作夥伴的『保護性』與『侵略性』影響。」在歐洲目前這種產業「被動空心化」趨勢下,盟友美國反而宣布了包括《2022年通脹削減法案》等在內的一系列刺激措施,企圖強化自身能源價格穩定、企業政策可靠、綠色轉型支持的誘惑力,無異於對歐洲產業與製造危機「火上澆油」。
這種「美國點火、歐洲埋單」的「僕從定位」在過往美歐關係中屢見不鮮。相信歐洲一定不會忘記:在商業領域,美國在「歐洲獵場」大搞長臂管轄,借「阿爾斯通案」掠奪歐洲財富;在數字科技領域,美國通過「GAFA」巨頭長期侵蝕歐洲稅基,擠壓本土科技企業發展;在數據領域,美國通過臭名昭著的「稜鏡門」計劃對歐洲多國領導人進行長年監聽,將歐洲數據安全視如無物,甚至此前還在和歐洲就「個人數據傳輸」議題討價還價;在氣候領域,美國手扯「氣候大旗」;在俄烏衝突這一敏感時刻,公布了一系列財政刺激政策,形成對歐洲資本、人才與技術的強大吸力。法國外長科隆納警告:「這將使美歐經濟體間出現巨大的不公平競爭。」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喊話:「美國不能破壞歐美間的公平競爭環境。」
跨大西洋合作夥伴關係遠沒有美國描述的那樣美好。以美方固守全球霸主地位與歐洲謀求戰略自主道路等為代表的一系列結構性分歧,像一顆顆鋒利的尖釘深深嵌插在所謂「共同價值觀」的虛無縹緲的基石上。美方的合作實質是美方單贏,美方的夥伴定義也不過是「僕從定位」。真正的夥伴不會在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亞等國製造人道主義災難,並將自己的盟友拖入戰爭陷阱,使自己的夥伴面臨外部動盪、難民潮衝擊、極端思潮泛濫等連帶風險。真正的朋友應該是以全球共同發展為基礎,以人類共同命運為己任,堅持平等、互利、共贏原則,尊重彼此主權與發展利益。歐洲目前需要以清醒視角區分「真正的朋友」與「虛偽的夥伴」,並以強大魄力與決斷走真正的「歐洲自主」道路,這也將是考驗歐洲領導者決心與魄力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