濫用霸權!吸引力降低!美元國際地位還保得住嗎?

來源:澳門國際瑞和文化產權交易所發佈日期:2022-05-20 14:28:03

美元在全球經濟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不僅作為支付手段支持國際貿易,也是價值貯藏的重要選項。但是,美元的這種地位並非天生。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對全球供需關系造成的嚴重沖擊,美元以其與黃金的穩定兌換率獲得各國大幅增持。其後,美國與石油輸出國組織達成將美元作為石油交易唯壹結算貨幣的協議,美元完成了對英鎊地位的取代。


美元的國際地位不會壹成不變。各國政府、企業和個人持有美元資產的主要原因來自對美聯儲的信任和信心。如果這種信心受到沖擊、信用被損害,美元所代表的價值就會隨之出現貶值預期。


2020年,有學者提出,美元的統治地位遠遠超出了美國在全球貿易、債券發行和跨境借貸中的比重。盡管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位置重要,但其優勢地位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可替代貨幣的缺乏。如果其他貨幣能夠提供充足的投資級別政府債券,保證投資安全,這種優勢可能伴隨國際環境與形勢而發生改變。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官方外匯儲備貨幣構成(COFER)調查顯示,美元在各國政府的國際儲備貨幣構成中呈下降態勢。從1999年到2021年,各國央行的美元儲備占比從71%下降到59%,下降了12個百分點。IMF指出,美元份額下降的同時,美元、歐元、英鎊和日元之外的非傳統儲備貨幣份額則從21世紀之初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上升到2021年的10%(價值約1.2萬億美元)。美元下降的份額,四分之壹轉為人民幣,四分之三轉向其他非傳統儲備貨幣。官方外匯儲備反映了各國央行對於承擔“最後貸款人”職責資產的安全考量,也代表著他們對各類資產未來價值的判斷。


從全球範圍來看,造成美元在各國央行官方外匯儲備中份額下降的原因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壹是全球經貿結構性演變改變了美元的供需關系。


二是美國濫用美元霸權降低了美元的吸引力。


創新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金融領域更是創新活躍的領域,對國際經貿活動的美元供需關系產生直接影響。全球經貿結構和貨幣使用結構的明顯差異激發了金融創新的需求,包括人民幣在內的非傳統儲備貨幣使用範圍的增加也使得市場主體有了更多選擇。國際能源市場提供了新的思路,沙特與中國就石油貿易使用人民幣支付開展磋商,也有利於降低單壹貨幣的價值風險。低碳經濟獲得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可再生能源對傳統化石能源的替代顯著增加,降低了各地區對能源進口的依賴度,有助於改變美元通過大宗商品市場影響全球經濟的傳統路徑和模式。伴隨技術的進步,國際金融交易方式正在加速創新升級,信息技術和區塊鏈等創新大幅降低了跨境資金流動的管理成本,也增加了非銀行金融機構在全球金融市場的份額,這些機構對SWIFT這種集中式清算網絡的依賴度顯著降低,也使得各國在面對美國濫用美元霸權的情況下,實現去美元化目標的可能性明顯增大。


當然,羅馬不是壹天建成的,去美元化也不可能在短期內完成,其間也會因為美國政府的政策和市場變化而出現調整和反復。在美聯儲的加息周期,投資者對美元資產增持的意願可能增加。為保障其經濟影響力並享受鑄幣稅,美國政府也不會坐視美元地位衰落。1999年歐元形成之初,曾被認為具有挑戰美元的潛力,但在美國的主動幹預和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下,歐元的活力和吸引力明顯減弱。美國同樣會對其他挑戰美元地位的經濟體采取措施。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美國的經濟體量和貿易規模仍將保持領先,以美元計價和服務美元的金融產品數量和種類仍將具備絕對優勢,從而在壹定程度上起到減緩美元地位下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