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匯率寬幅震蕩的行情還在延續。5月13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7898,較上壹交易日下調606個基點。自5月6日開始,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已連續6個交易日下調。這也意味著4月下旬以來,在不到壹個月的時間裏,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下調已逾4000個基點。
盡管近期人民幣即期匯率當日中間價上下波動未觸及2%的限制,但人民幣近期的走勢還是讓壹些市場人士產生擔心,如此急速的調整是否會對國內貨幣政策形成掣肘?
對於大國央行而言,貨幣政策的第壹原則是“以我為主”。中國作為壹個超大規模經濟體,人民銀行制定貨幣政策時主要考慮的是國內因素,外部因素居於次要位置。當前,外部因素對中國貨幣政策的制約很有限。
在美聯儲加息預期下,中美名義利差快速收窄,有些利率品種已出現倒掛。但這並不必然意味著中國央行不能繼續降息。事實上,國際資本流動真正關註的是“實際利差”,而非“名義利差”。由於美國通貨膨脹率大幅攀升導致實際利率大幅為負,當前中美實際利差仍然處於較高水平。
值得註意的是,雖然當前人民幣對美元貶值幅度較大,但人民幣相對壹籃子外幣的匯率指數並沒有出現大幅貶值。以“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為例,當前位於103左右,與去年底基本持平,大幅高於疫情之前。這壹方面反映了中國出口產品的競爭力和國際收支的穩健程度相對於全球平均水平而言仍然處於上升態勢;另壹方面也意味著中國並沒有通過故意壓低匯率來促進出口。
“美國進入加息周期,導致中美利差出現倒掛現象,確實對證券投資帶來資本外流的壓力,也會對人民幣匯率帶來貶值壓力,同時也會使得中國貨幣政策進壹步寬松的空間收窄。”但與此同時,也要看到另外壹些積極信號。證券投資雖然由於名義利率倒掛有壹定的凈流出,但我國經常項目順差規模仍然可觀,直接投資流入規模增長幅度較大,這些因素決定著我國國際收支能夠保持穩定。隨著疫情的控制和經濟的恢復,不排除今後有新的避險資金流入中國。
“在這種情況下,人民幣的貶值只能是壹個短期現象。從中長期看,人民幣今後仍然會重回升值通道。”當前中國貨幣政策的主要目標應該是穩增長,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沒有必要在貨幣政策上跟隨美國的緊縮節奏。
當前經濟增速放緩主要是由疫情背景下開工困難和物流不暢等因素造成的,市場流動性不是主要原因。在這種情況下,大水漫灌式的貨幣政策既缺乏空間,實際上也沒有必要。貨幣政策需要明確政策目標,穩字當頭,著眼於穩就業穩增長,避免大起大落,精準施策以支持實體經濟。
客觀上,近期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貶值,有助於為國內實施貨幣政策創造更為寬松的空間,有利於中國央行更加自主地實施貨幣政策。例如,通過下調政策利率進壹步引導實體經濟存量債務負擔和新增融資成本下降。當前,數量型貨幣政策工具傳導不暢、效果不佳,直接原因是當前實體企業融資意願不高、宏觀有效融資需求不足,更根本的原因是市場主體的融資成本與投資收益難以匹配。
“相對於實體經濟的資本回報率而言,當前中國不論是企業、居民還是政府的融資成本都偏高。央行適度引導利率下行,不僅是降低融資成本的需要,同時也是促進資金供求市場實現均衡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