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需求側管理關系

來源:澳門國際瑞和文化產權交易所發佈日期:2022-04-12 13:16:35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需求側管理(以下簡稱供給側與需求側)把握好二者之間的關系,是理解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新發展理念、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等系列新理論的重要基礎,是推進經濟發展、做好經濟工作的關鍵所在。


供給側與需求側辯證統一


供給與需求關系,是市場經濟的基本關系。只要存在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地方,就存在供給與需求的關系。因此,無論是馬克思等經典作家,還是西方經濟學者,都十分重視對供給與需求及其相互關系的研究。習近平總書記在充分繼承馬克思關於生產與需要思想精髓和合理吸收西方經濟學中供給與需求理論有益成分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供給側」和「需求側」這對新範疇,認為「供給和需求是市場經濟內在關系的兩個基本方面,是既對立又統一的辯證關系,二者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相互依存、互為條件」「供給側和需求側是管理和調控宏觀經濟的兩個基本手段」。這些論述,不同於馬克思對供給與需求概念及關系的論述,超越了西方經濟學僅從狹義「價格視角」和「數量的關系」所理解的「供給與需求」「總供給與總需求」,從而創新發展出了包括數量、結構、製度(體製機製)和經濟政策「四重關系」的廣義「供給側」和「需求側」。這裏,「供給側=供給量+供給結構+供給製度(體製機製)+供給政策」;「需求側=需求量+需求結構+需求製度(體製機製)+需求政策」。以這對基本範疇為基礎,進一步界定了「什麽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什麽是需求側管理」等重大理論範疇,從而在尊重供給與需求客觀性的基礎上,加入「結構性、製度性、政策性」等結構調整、體製改革和宏觀調控的「主觀能動性」,體現了主觀與客觀、知與行的有機統一。


2020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2021年經濟工作,明確提出,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註重需求側改革,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這進一步發展了需求側管理的內涵,不再只講它「重在解決總量性問題,註重短期調控」了,而是講需求側管理既要註重總量,也要註重「結構性、製度性、政策性」,最大限度降低製度性交易成本;強調傳統消費不能廢棄,而是要升級和加強;強調投資需求同樣重要,但要優化投資結構,保證重點項目和優勢產業優先獲得投資。


理解二者關系是重要「樞紐」


有助於深刻理解構建新發展格局戰略抉擇。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於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最本質的特征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表明,經濟活動需要各種生產要素的組合在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有機銜接,從而實現循環流轉。在正常情況下,如果經濟循環順暢,物質產品會增加,社會財富會積聚,人民福祉會增進,國家實力會增強,從而形成一個螺旋式上升的發展過程。如果經濟循環過程中出現堵點、斷點,循環就會受阻,在宏觀上就會表現為增長速度下降、失業增加、風險積累、國際收支失衡等情況,在微觀上就會表現為產能過剩、企業效益下降、居民收入下降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