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簡稱《規劃綱要》)公布,明確指出要加強資本市場平臺建設、促進資本市場互聯互通、完善科技創新投融資體系以及推進大灣區市場一體化等具體目標。
在粵港澳大灣區這片全國開放程度較高,經濟活力強勁的土地上,中央給予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基礎性要素市場,資本市場隨之迎來蓬勃發展。
資本市場不僅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已成為推動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力量。隨著重要金融平臺不斷落地,創新試點改革持續推出,跨境合作明顯加強,當前大灣區企業直接融資金額位居全球前列。
廣東證監局相關負責人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要貫徹落實好《規劃綱要》,資本市場應充分發揮其價值發現、資金融通和資源配置功能,引導社會資金流向大灣區建設的重點領域,推動三地資金、信息、人才等要素互聯互通,助力大灣區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
從紐約、東京、舊金山灣區等國際先進經驗來看,資本市場發展在灣區建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金融樞紐建設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擴大雙向開放,促進融合發展尤為重要。
記者觀察到,隨著大灣區金融市場的互聯互通持續深化,粵港澳三地的居民和機構進行跨境投資的空間不斷擴大,股票、基金、保險等金融產品的跨境交易逐步實現,投資產品類別和投資渠道不斷豐富,符合條件的港澳金融機構可以在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設立經營機構,跨境資本的頻繁流動推動離、在岸金融業務高速發展。
具體來看,去年9月推出的「跨境理財通」,開啟了大灣區居民個人跨境購買理財產品的新渠道。截至2021年底,投資香港的「南向通」規模超1億元,投資大灣區內地的「北向通」規模超1.7億元。
市場人士分析指出,通過「跨境理財通」,內地居民可南向實現全球資產配置需求,港澳居民可北向分享內地新經濟發展紅利,實現互利共贏。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資本市場互聯互通、跨境合作不斷加強,粵港金融機構跨境互設的案例也顯著增多,近年來由於我國逐步取消了證券、基金、期貨公司的外資股比限製,極大提高了外資在大灣區參股或新設合資證券期貨業機構的積極性。
2020年6月,摩根大通期貨正式變更為外資獨資期貨公司,成為內地期貨公司外資股比限製取消後的國內首家外資全資控股期貨公司。目前,匯豐前海證券、東亞前海證券、恒生前海基金等粵港合資證券基金機構已獲證監會批準設立。
大灣區QFLP政策的落地,也讓境外資金進出的渠道更加便利。深圳、珠海、廣州先後啟動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夥人)試點,有效推動了港澳等境外資本通過QFLP試點跨境設立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服務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截至2021年底,在廣東獲批QFLP試點資格的私募基金機構逾210家。
2021年3月,QDLP試點由深圳市擴容至整個大灣區內地,構建起大灣區私募基金跨境投資「雙向」渠道,目前大灣區內地獲批相關試點資格的機構約70家。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金融樞紐,通過擴大雙向金融開放和進一步深化金融合作,有利於推動灣區內各城市、各區域之間在金融產業上分工協調、融合發展,吸引海內外金融機構、金融人才以及資金、業務、資源匯聚,在金融科技、創新資本、綠色金融、人民幣資產配置和製度創新等方面引領示範,攜手港澳加快建成新時代聯系海內外、影響全世界的國際金融樞紐,打造人民幣國際化和跨境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前沿陣地。」
科技創新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區域特質,推動產業發展和科技創新,離不開金融的支撐,同時也對金融有效供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建立完善的粵港澳大灣區科技金融體系,才能更好服務和支持科技創新。
從產業結構來看,粵港澳大灣區目前整體正處於產業轉型升級的階段。珠三角地區製造業基礎雄厚,目前在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製造業,廣東也正在攜手港澳共同推動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從上市公司行業分布來看,大灣區上市公司已基本涵蓋廣深港的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珠江東岸的電子信息產業,以及珠江西岸的高端裝備製造業的龍頭企業。
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發展前景廣闊,一方面可以為「一帶一路」的發展提供綠色技術與融資等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通過深化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的發展與交流,對大灣區構建和引領綠色金融國際化的標準、深度融入國際市場具有重要意義。未來在全球綠色金融的發展過程中,粵港澳大灣區有望成為引領者。